【暑期“三下乡”】社会大课堂 青春大学习—我校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网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4日-8日,我校组织了六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赣南各地,围绕关爱儿童、科技下乡、党史宣讲、乡村振兴、缅怀英烈、专题调研、体验传统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爱儿童,播撒阳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伴随着“童心港湾”陆续揭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关爱儿童为重点,分别组建“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赤卉”实践团、童心逐梦队、铸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蓝鸢实践服务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党史教育、绘画教学、安全教育、提倡环保、红色运动会、红色歌曲学习、书法小课堂等形式,让乡村儿童释放天性、拥抱快乐,帮助孩子们充实愉快地度过暑假。

科技下乡,情暖农家。童心逐梦队开展了以“科技创新进竹山,3D打印促振兴”为主题的宣讲会,向村民现场展示3D打印技术,提升村民特别是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铸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还专门对儿童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展示机器人实用技术。同时,为强化农村居民的反诈意识,“铸梦”乡村振兴实践团帮助村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积极宣传反诈知识,帮助村民申领电子医保卡,用科学为安全保驾护航。

党史宣讲,沁润“农”心。为帮助村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深刻地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在龙南县武当镇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34页办了“辉煌足迹—中共一大至十九大” 图片展,通过向村民宣讲党史、组织观看党史图片展,与广大村民一道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赤卉”理论宣讲实践团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党史与讲好党史故事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红色教育宣讲活动。宣讲过程中从当地百姓质朴的话语中,队员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祖国深切而清澈的爱。

乡村振兴,奋斗有我。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开展了为期5天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分工合作帮助果农清除烂果,让大学生志愿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为果农们分了忧,解了难。“赤卉”服务队通过对蔬菜基地、稻谷烘干基地的调研,了解蔬菜的种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与稻谷烘干的机械运作过程。童心逐梦队前往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竹山村黑斑蛙大棚养殖基地参观竹山特色产业,参观瓜果蔬菜棚,感受田间养殖生活。蓝鸢实践服务队赴渡江赣南脐橙的种植园,了解当地农业振兴战略。

致敬英烈,感悟初心。“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前往大坝村游击队队部旧址参观学习,“赤卉”服务队参观三南县委旧址学习红色革命教育,追忆红色故事。童心逐梦队前往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社迳乡参观了老屋村村委会的初心馆、第一党小组成立旧址学习参观。“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探访老党员、留守儿童和贫困户并送去了一些慰问品,各个队伍观旧址,重宣誓,铭记新使命。实践队员们通过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英雄故事,缅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学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英雄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高尚情操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表达未来也要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专题调研,接通地气。为了让广大志愿者更好地走出象牙塔,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该校“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走访了龙南市武当镇种植鹰嘴桃的农户,通过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撰写了题为“新型示范乡镇建设下武当镇的发展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1篇。童心逐梦队在全南县陂头镇竹山村童心港湾开展了一场有关“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苏区儿童留守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研活动,以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为村民们做贴合实际的报告。

体验传统,增强自信。文化通,人心通。为感怀和弘扬传统文化,“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动”实践服务队参观了围屋群中的“上马石围”和“燕翼围”;蓝鸢实践队参观了当地客家人的古代民居——客家围屋,赤卉”服务队参观“永新围”感悟乡土文化魅力,亲身感受客家织带和竹篮,认识客家工艺;“铸梦”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了龙秀村参观了秀才廊、秀才林、家风家训长廊、人才驿站等景点,让队员们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收获了成长,同时也收获了感动。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激情热情挥洒在祖国的大江大河,要把知识文化奉献在祖国的绿美山川,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奋发有为中绘就新时代的振兴图。